“平時村裡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。”江西省萍鄉市職業種糧農民陳茂盛不無擔憂地說,他已經55歲了,當前中老年人種田已經成為普遍現象,現在的田好歹還有人種,再過十來年,等我們這些人老了、種不動了,誰來種田就真成為一個問題了。(11月5日《經濟參考報》)
  現在的農村,有兩個不容迴避的事實,一個是拋荒現象嚴重。據2011年央視報道,我國每年撂荒的耕地近3000萬畝。另一個是專門侍弄農田的人少,且基本以中老年人和留守兒童主打,“70後不願,80後不會,90後不談”。因而,有職業農民發出“後繼無人”的感慨很正常。但這種擔憂,因被假象迷惑而顯得有些言過其實。
  看農村怎麼看?一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是否能守住;二看能不能保證全國13億人口的吃飯。前者應該不是問題。雖然農村拋荒現象嚴重,但是,耕地紅線作為各地政府必須嚴守的高壓線,誰也不敢隨意越雷池半步。而後一個問題也不成問題。否則,我國糧食產量一直保持“十年增”就不可能實現。
  關鍵是,農村目前的勞動人力結構,已基本能滿足生產需要。一方面,如今早已不同於刀耕火種時代,機械化作業雖沒有普及,但已十分正常。如果老人完成並沒有多少難度,那麼,留守農村的人口越多,年輕人越多,就越是資源浪費,甚至是負累。各地將勞務輸出、轉移人力作為一項重要工作,正在於此。另一方面,現在的農村,職業農民或稱農業大戶也漸漸多起來。他們種地或外出租地,不僅是替代了本土農民的角色,也是他們用己所長,當作了發家致富的手段。這和農民工進城打工一個道理。
  農村缺乏生機乃至出現“空心化”讓人感覺有些凄涼。畢竟,有2.9億農民工遠離了家鄉土地。但必須承認,剔除其中洗腳進城,成了永久市民的部分,更多的只是候鳥,什麼時候都能飛回農村。因而,說他們是農民儲備軍一點也不為過。如果農村的舞臺足夠大,土地的產出效益高,他們自然會轉身返農。畢竟,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。
  農業要發展,農村要實現全面小康,就得人人努力,不需要吃閑飯。但農民畢竟屬於弱勢群體,農村臟苦累,農民不遭人待見。改變現狀扭轉觀念,不看廣告看療效。站在這個角度說,這也提出了一個挑戰,某種程度上,也是對目前農耕方式、農耕技術、以及對“三農”的重視形成了倒逼態勢。本來,實現偉大中國夢,工業和農業就是車之兩輪。工業在快跑,實現了自動化、流水化、機械化,農業自當如斯,也應拼科技拼人才拼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種植。但農業畢竟存在先天性短腿,要齊頭併進,讓農業有足夠吸引力,讓田野春風和暢。還需要國家伸手,在補農惠農以及土地政策等方面加力扶持。
  文/晴川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農民“後繼無人”說其實是多慮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48lujxz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